一、市场概述:震荡格局下的多空博弈
本周生猪市场呈现“先扬后抑再企稳”的震荡走势,供需矛盾交织叠加政策引导,价格在博弈中反复调整。周初北方二次育肥集中入场及企业压栏挺价推动价格上行,但下半周随着终端消费疲态显现、二育热度降温以及散户出栏加速,市场进入回调通道。尽管政策托市与成本支撑为价格提供底部韧性,但高库存隐患与需求端的持续低迷抑制了上涨空间,行业进入“高位震荡、区域分化”的阶段性调整期。
二、区域分化:南北市场冰火两重天
北方市场经历剧烈波动,东北、华北等地周初受二次育肥抢购标猪影响,价格一度冲高,但随后因出栏均重攀升、肥猪需求季节性走弱,叠加南方低价猪源北调分流屠宰需求,养殖端压栏情绪松动,价格承压回落。相比之下,华南市场(如广东)凭借本地餐饮消费韧性及二次育肥补栏需求支撑,价格始终维持全国高位,南北价差进一步拉大至0.5元/斤以上。华东地区则成为多空交锋前沿,山东等地受二育补栏与屠宰冻品入库双向影响,价格呈现窄幅震荡。
三、核心驱动:二次育肥主导短期行情
本周市场焦点仍围绕二次育肥展开。周初北方二育户集中入场采购标猪,对110-125公斤适重猪源形成抢购潮,直接推升标猪溢价,部分企业甚至出现“标肥倒挂”现象。然而,随着二育成本逼近盈亏平衡线,叠加5月消费淡季预期,养殖户对中大猪(125-140公斤)出栏节奏加快,市场供应压力后移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二育群体转向200斤左右标猪的策略,折射出行业对6-7月供应缺口的博弈心态,但超预期的存栏基数或加剧后市集中出栏风险。
四、政策与成本:托底效应和去产能压力
政策端释放积极信号,能繁母猪调减目标(3900万头)及冻猪肉收储计划为市场注入信心,但实际产能去化进度缓慢(能繁母猪存栏仍处4066万头高位)制约政策效果。成本端则成为关键支撑因素,玉米、豆粕价格同比下跌15%-20%,自繁自养头均盈利超百元,刺激养殖户延长育肥周期。低饲料成本虽延缓产能出清,但也为行业提供了抗跌韧性,部分集团场通过“压栏增重”策略对冲价格波动,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结构性矛盾。
五、后市展望:震荡筑底中酝酿变局
短期来看,市场面临“政策托市、二育间歇性入场”与“高库存释放、消费疲软”的多空拉锯,价格或延续震荡格局。区域分化可能加剧,北方受肥猪供应压力影响或弱势调整,南方则在季节性需求支撑下维持相对强势。中期需警惕两大风险:一是当前积压的二次育肥及压栏猪源或于5月下旬至6月集中释放,形成阶段性供应洪峰;二是能繁母猪存栏高位运行背景下,若夏季疫病扰动有限,下半年产能去化压力将再度凸显。
本周生猪市场在政策预期与供需现实的拉扯中艰难寻找平衡,行业在低养殖成本与高存栏压力的夹缝中步入新一轮产能调整周期。
1.凡是注明文章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。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及立场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及立场。如涉版权,请联系0537-3163987删除。
2.本网价格、行情、数据等信息来源于网友自主报价或者网络,仅做交流参考,不可作为投资等依据。本网不对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。